散戶契約 在原物料期貨市場跟股票期貨市場最大的不同就是契約的選擇與交割方式,相信曾經交易過原物料期貨商品的投資人一定在首次交易時,看到一大串的原物料近遠月契約而不知所措,包含我一開始時也是一樣,這時候就會去看哪個成交量比較好,選人比較多的地方去準沒錯,所以大家通常都是交易近月契約。 近月契約就是距離到期日最近的期貨契約,在一個月內就會進行結算與交割,近月契約通常流動性最佳且價格反應敏感,因為持有成本剩下最低,且遠月的實質買賣盤並不會參與這個契約。 交易所為了鼓勵散戶的參與原物料交易,所以設計了一個小型的契約,將契約表彰數量降低,這樣保證金就能夠降低,散戶也就能夠進來參與,散戶的近來參與能夠讓原油契約具有更多的流動性,而且也增加大型機構的套利空間與深度,小型散戶契約大多以現金結算,因為散戶不可能實際去拿到原物料現貨。
因為小輕原油期貨契約小且近到期,較沒有遠月的避險價值,所以市場的重要玩家並沒有參與這個契約,形成整車都是散戶的狀況,有參與過衍生性商品交易的交易人應該都知道,在結算當天的波動是會非常劇烈的,受到人為控制的狀況也是最嚴重的,市場的主力會希望讓自己結算的部位獲利,一定會利用少部分的資金來控制價格。 而整車的散戶就容易吸引一些資金量大的禿鷹來狙擊,散戶在原油大跌為個位數的時間接了大量的空單,大家都還是以股票投資的概念去交易,「頂多跌到零而已吧?」所以散戶一面倒的接了一大堆的小輕原油近月多單,那是誰在供應籌碼給散戶呢?
金融機構所包裝的產品都是以近月契約來持有,包含各種ETF或原物料連結產品,而且在避險方便性,多數可能會持有小輕原油期貨,避免實物交割的風險與單位小容易調整部位,但這些金融機構包裝的部位卻集體放到最後一天才進行轉倉,讓系統性與流動性風險狀況更明顯。 中國大陸也有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被這次事件衝擊到,損失數目非常可觀,銀行的理財產品通常為客戶賣出賣權,所以損失與投入幅度完全不成比例。
我敢說這波單日事件受傷的只有散戶,本身就在原物料市場內的避險大戶或投機大戶完全不受影響,長期原油價格低迷會影響,但是單日原油結算負值狀況影響應該幾乎零,因為真正的原油長線避險交易都集中在遠月契約,近月契約當然就沒有他們的事囉! 不少期貨經紀商因為無法以負值價格下單,而被世界各地的證券期貨監管機關所懲處與罰款,而美國的Interactive Broker居然主動對客戶進行賠款負值以下的損失,賠了上億美元,真的是良心券商一家,建議大家未來有高頻需要下美國的券商可以使用IB。
製作原物料系列內容以來,大家常有的疑問就是如何避免上次的負油價事件,這次事件我覺得分幾個層面來看:
COVID-19導致原油基本面惡化
當時市場的狀況是庫存堆積如山,缺乏原油儲藏設施,所以遠月的契約Contango非常嚴重,而近月契約因馬上就要交割了,所以生產商因為實在沒有儲藏空間了,所以就半買半相送的方式交給任何想買的買方,所以原油期貨才會往零的價位靠近,而當時散戶的交易方向卻是一面倒的作多,以為這個商品是股票,低了就買跟他拚了,卻沒有想到當時的原油持有成本是歷史上的最高位。
即將結算的契約
當天散戶主要交易現金結算的小輕原油期貨,當天就要現金結算的小輕原油其實根本不會實物交割,所以價格理論應該要高於大輕原油期貨價格,因不需要有現貨高額的儲藏成本,而當天市場的大小輕原油套利交易者卻把整個契約往下壓,最後在結算時間內,利用少數負值的交易口數,讓全市場所有未平倉都結算在負值。 個人推測應該是某個搞原物料套利很大的避險基金,在公司內的資訊人員能夠快速地就將負值交易的系統完成,並在當天建立大規模的空單,壓低結算獲利。 台股經驗的朋友應該對於週選或月期貨結算尾盤的神奇買賣盤有印象,每次結算點數總是那麼巧妙,這些都是相同手法,只不過這次是相當激烈的手段。
CME在事件前兩週曾預告負值的可能
這個消息其實一發布就在幾個對岸的財經APP上有推撥,但是台灣的相關單位(媒體、經紀商與主管機關)卻無動於衷,其實過去CME就曾經有過天然氣的負值交易,所以在CME研判原油也有這種可能下,修改系統讓期貨可成交於負值,選擇權履約價也掛出一系列負值的履約價,相關單位都不知道了,散戶更不可能知道,所以全世界散戶就跳下去。
事後避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