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跟一個從事期貨經紀的朋友聊天,發現蠻多投資人都會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知識都不大瞭解就急著要下單,要怎麼下單或要下什麼契約都不瞭解,所以特地統整了一些內容分享給大家,我這邊不會特別以哪個市場做舉例,但是相同的概念適用於全世界的期貨與選擇權市場。
期貨與選擇權為衍生性金融商品,而衍生性金融商品最重視風險控管,因為隨時有歸零、一次爆或甚至負債的可能。衍生性商品的原始建立意義就是避險,主要用來規避現貨的價格風險,但現在其實叫做全民大賭場,有膽有本事的人就可以進場大幹一票,或是被大幹一票。
台灣的期貨商其實在系統上設定大多都非常友善,可以讓大家一目了然看到帳戶情形,但客戶卻常不知道每個數值的計算公式與意義,還是建議能夠自己去研究與瞭解期貨與選擇權保證金的計算方式,包含市價評價(Mark-to-Market)的部分,並建議自己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風險控管機制,動到期貨商的風控機制能挽救的空間其實就不多了。
補充過去台灣2018年出現的選擇權大屠殺的原因與後續處置措施,2018年之前過多的一般投資人進場操作賣出選擇權,因為過去台指波動率相當低,而且嚐了一陣子甜頭,一堆人以為這個叫做收租或是被動收入,但是卻不瞭解其中承擔的風險,所以保證金放得非常剛好,市場一有個風吹草動就很容易造成保證金追繳或被迫砍倉,當一個賣方被迫砍倉,進場買入選擇權,間接導致第二個賣方碰到停損被迫砍倉,不斷的多殺多下,選擇權買權與賣權都被買到了漲停價,甚至導致部分股票期貨出現跌停的狀況。
以下歸納幾個市場面的原因給大家參考,當然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還是投資人的貪婪與無風險控管概念。
1. 期貨與選擇權造市商消極造市:當大波動產生時,造市商一定會消極造市與縮量,因為法人們也需要進行風險控管,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當全市場造市商都是同一個做法時,就會出現流動性問題;另一個環節就是市場參與的法人機構還不夠多,也就是市場深度仍待增加,到現在過了四年,市場有多了不少參與者,包含外資避險基金、投資銀行、國內幾大龍頭自營交易室等,且無知的散戶也大多畢業了,所以流動性理論上會較過去更好。
2. 部分期貨商將對鎖的組合單砍出:選擇權組合單的保證金都會有大幅抵減的效果,所以選擇權交易人很容易將口數放得非常大,而部分期貨商在單邊出現大量價格偏離時,將組合單整組給強制平倉,所以才會導致指數大跌而買權漲停;據我所知,不會砍倉的期貨商,大多是經由高階主管「人為判斷」,並判斷當時不是一個合理的市場情形,冒著期貨商淨值大幅減損的風險撐住客戶的部位。
跟這個朋友聊天時,也很驚訝非常多人不知道下單的一些術語,包含ROD、IOC或FOK等,如果你很懶得學會,就直接用限價ROD吧,就跟以前買賣股票一樣,沒買到就掛著,成交價一定會小於等於委託價。
期貨與選擇權的結算日與契約規格更是重要,在進行短線投機時,務必使用流動性最好的近月或次近月契約,且在下單前就要在行事曆標註什麼時候會結算,是否有通知日或最後交易日,結算交割的方式是用現金還是可能被點到實物交割,如果沒有要結算,請務必在到期前就進行期貨轉倉。
期貨轉倉又是一門學問,可以看著整體市場的未平倉部位(Open Interest, OI),當次月契約未平倉部位大於近月時,就可以進行轉倉了,跟著大家一起轉倉就好了,而轉倉時也要認清轉倉的成本與收益,尤其在交易原物料或VIX期貨時更為重要,這兩類產品在多單轉倉時,常態會出現正價差,會導致價值減損。
程式交易這個名詞近年非常熱門,大家都覺得自己可以找得到聖杯,看到別人的回測結果或對帳單就躍躍欲試,但這是一套非常嚴謹的量化操作設計,設計的不只是交易策略,而是整個帳戶的部位與資金管理,而且在程式交易自動下單時,會有相當多的參數,例如如何決定交易數量與委託價格等,初創時期風險一定會比較高,所以絕對要使用測試環境。